
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数魅优配
在贵阳市花溪区罗依新寨的芦笙场上,四支特殊的队伍正穿梭于各个文化点位之间。这支由贵州大学师生与当地村民混编的队伍,正在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定向越野赛。队员们不仅在农耕场景中体验劳作记忆,在民居空间中辨识传统苗药,更在活动中写下对这片土地的真挚祝福。
这不是普通的乡村文化活动,而是贵州大学“文化种子”团队为参加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而开展的重要实践活动,也是他们十余次深入移民安置点调研成果的集中展示。
缘起:十余次走访结下的深厚情谊
“这两年来,我们团队已经来到这里10多次,真是一次比一次熟悉,一次比一次有感情。”贵州大学“文化种子”团队队长赵欢欢同学道出了团队与罗依新寨的特殊缘分。

图为师生和村民在罗伊新寨文化空间定向越野打卡点参加活动数魅优配。贵州大学供图
这支跨学科团队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传媒学院的学生组成,在杨未教授、余压芳教授等教师的指导下,他们聚焦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让易地扶贫搬迁的村民不仅“搬得出”,更能“留得住”? 通过长期的深入调研,团队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移民安置点文化空间的数量与社区归属感呈显著正相关。这一发现为他们后续的研究与实践指明了方向。
破题:创新提出“三阶焕能”模式
面对移民新村普遍存在的文化基因“断流”、文化载体“缺失”、文化动能“不足”等困境,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文化空间重塑的三阶焕能模式”。 赵欢欢详细解释了这一模式:“我们通过‘文化空间微更新重塑’‘文化空间多功能激活’‘文化空间再生产赋能’三个阶段的递进实施,形成一个‘文化觉醒-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可持续再生产闭环。”

图为“文化种子”团队队长赵欢欢介绍文化空间重塑思路。贵州大学供图
在罗依新寨的实践中数魅优配,团队运用GIS选址分析与空间绩效模拟等专业技术,系统营造了多处文化空间。实践一年后的数据显示,该村文化活动参与率明显提升,文化认同感与居民归属感显著增强。
实践:校地携手共绘团结画卷
这次活动是校地合作的典范之作。本次活动由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联合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共同主办,并得到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的专业支持。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各级党委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文化种子”团队策划并承办了本次活动。

图为贵州大学师生和村民召开恳谈坝坝会。贵州大学供图
在恳谈会上,村民代表唐旋恩和杨文州生动讲述了搬迁后的生活变迁。师生与村民围坐在一起,围绕文化传承、村落治理等议题展开热烈交流。
成果:石榴花开别样红
活动中最动人的一幕出现在定向越野的尾声。当四支队伍将收集的拼图汇聚一处,共同拼接成完整的石榴图案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个石榴图案寓意深远,象征着各民族、校地双方如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
“通过这次活动,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赵欢欢感慨地说,“当最后一块拼图完成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校地同心、民族团圆的美丽画卷。”

图为贵州大学“文化种子”团队与村民合影。贵州大学供图
如今,这支致力于用文化种子激活移民新村活力的团队,已带着他们的研究成果成功闯进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总决赛。从理论创新到实践落地,从学术研究到村民认可,他们用专业知识与真挚情感,为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书写着精彩的青春答卷。
在罗依新寨的田野间,文化种子已经生根发芽。这些年轻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点亮希望数魅优配,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找到了青春最美的绽放方式。(江枫)
翔云优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